游牧部落旅游景区导游词 朋友们,“游牧部落”,顾名思义,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蒙古先民的生活方式。那么,现在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原生态的游牧保护区暨旅游景区。它位于巴彦乌拉镇以南 35 公里处的阿拉腾高勒苏木东部,面积 8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 200 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它的核心旅游区占地约 14 平方公里,四面环山,牧草茂盛,地势平坦而开阔。每当夏季,如茵的草滩上百花竞相绽放,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飘,碧绿的草原马儿奔跑,弯弯的河流环绕青山,洁白的帐房炊烟飘飘!据《魏书》记载,早在 1500 年前,这里就有许多牧民繁衍生息,制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游牧文明。今日的游牧部落保护区,也因其原始的自然景色,悠久的民族习俗而成为“草原文化”的活化石。这里有最独特、最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情,最原始、最秀美的草原风光在这里,找不到一处永久性建筑;在这里,可以品尝真正的草原风味,甚至还可以参加草原生产活动:放牧、挤奶熬奶茶,观赏套马、赛马、摔跤,做一天真正“牧民”,充分感受淳朴的游牧民族风情,领略古老而细腻的游牧文化,尽情感受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存。草原牧民的游牧习俗充满了驾驭自然的无穷智慧,游牧的方式也不折不扣地遵循着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规则。四季游牧与走敖特尔的古老生活方式,世代沿传至今,依旧闪耀着它无尽的智慧光芒。这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它顺应了自然的进展规律。 在影视中常可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家人赶着装家什的大轮牛车,从一地迁往另一地。这就是草原上的生存方式——四季游牧与走敖特尔。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以牧业为主,生活和生产资料都离不开草原。饲养家畜的不同和草原游牧经济方式决定了牧民不可能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要实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据说,成吉思汗就是其母在初秋七月走敖特尔时降生在草原上的。在正常情况下,牧民一年之中要游牧四地,即春营地、夏营地、秋营地、冬营地。那么,这四个营地是如何选择的呢?经过了草枯、多雪的冬季,牲畜膘情大为下降,抵抗能力减弱。因此,春营地要选在可以躲避风雪灾害的草场,以达到保膘保畜的目的;夏天,为了增加牲畜的肉膘,要选在山阴、山间平川的细嫩草场,要注意有可乘凉之处(眼前的整个游牧部落地区,就是这里牧民的夏营地);秋季,为了增加牲畜的油膘,要选择草质好且凉爽的草场,以增强牲畜的耐寒能力冬营地主要是为了保护牲畜安全度过寒冷而漫长的冬季,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