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东山书院的导游词 篇一:湘潭东山书院的导游词 宋淳煕间赵汝愚等闻朱熹“得道统之正”,乃建馆城冠山东峰,延朱熹主讲其中。从弟汝靓、子崇宪及曹建等师事之。朱熹题其堂曰“云凤堂”。后为人所据。李荣庭赎复之。后又为兵毁。 明初一度入于寺。弘治二年(1489)知县沈时重建于绝顶。不久又毁于战火,正德六年(1511)巡抚任汉命知县徐冠迁建于冠山之中峰。中构堂 5 间,南向有祠,堂之东仍构云凤堂,西筑讲堂,东西廊号房以处讲学者。规制为之一新。提学副使李梦阳为记。万历八年(1580)复废。继就二贤祠基址重建,明末圮。清顺治十一年(1654)兴屯道翟风翥堕修,题额“高风百世”。内祀朱熹,以赵汝愚、赵汝靓、曹建、柴元裕、饶鲁、胡居仁等配享。翟自为记。 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江南龄会同邑士民增建,自为记。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云凤堂、千越亭、集义堂、慎独堂、丽泽堂、文昌宫、魁星阁,后又在门外阶下建入德门坊,道光三年(1823)书“明体达用”横匾与“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联语悬之。同治七年(1868)邑人重修。知县常山凤立《捐置东山书院膏火经费善后规条》,立定经费管理、生徒膏火额数与发放、扣除,考课取录及对生童的奖惩制度等。 篇二:湘潭东山书院的导游词 湘乡东山书院是伟大领袖走出韶山求学励志、成长报国的第一站。这里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东山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1895 年),由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及湘乡县举人许时遂、黄光福等人倡修,建成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 年),规模为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 60 余间。书院门额为汉白玉石,上书“东山书院”四字,为清代榜眼、大书法家黄自元所写。 书院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实行中轴对称、多重院落前后连串、层层深化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幽深宁静的感觉在装璜上不求华丽,青砖青瓦,没有堆砌的装饰和虚造的声势,呈现出端庄、朴实、宁静、典雅的特色。书院建筑同时融入了地方祠庙建筑特点和西式建筑风格,如围以围墙,环以便河,饰以照壁,架以石桥,配以过亭,设以天井,无不体现出传统建筑的作法。出入书院的两座大门,亦依文王八卦卦位建在“乾、坤”二卦的位置上,喻意从东山书院走出的学生,都将大有作为、响震乾坤。而边廊式的两层楼房、高大的横格玻璃窗、大教室设计则显然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风格。 东山书院是甲午战争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