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扬州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学习内容】一、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初霁 戍角悲吟 戊戌变法 怆然 自度此曲 黍离之悲 荠麦 豆蔻2、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1)作者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 22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 12 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1(3)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 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至 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