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 5 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3【学习目标】1.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蕴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诗中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3.背诵《杜甫诗三首》,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学习方法】诵读和小组讨论。【课时安排】 3 个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猜一猜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知识链接:1.了解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________。伟大的_____________诗人,人称“_________”;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________”。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__________为主。有《杜工部集》。2.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3.诗歌常识:(1)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2)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4.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日清检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时常把李白和杜甫并称,一为诗仙,一为诗圣。二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请问李白诗歌的风格是怎样的呢?杜甫的诗歌是怎样的风格呢?1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诗歌尾联通过写“催刀尺”和“急暮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堂小结:当堂检测:阅读《秋兴》,说一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