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走向生活——谈物理教具制作和教学【摘要】本文主要从新课程的要求出发,对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行思考。具体分析了自制教具的制作过程: 灵感的获取、收集材料、制作调试、效果和数据测试、写仪器说明书、教学。【关键词】自制教具 制作 教学物理这门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本上所要求的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为物理学的教学奠定了一个厚实的基础,和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的科学思路。但这些实验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①是实验量太少;②是实验注重对基本原理的探究,而结合日常生活的验证性实验与应用性实验太少。这样就导致物理课堂的理论性强,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不感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制作教具,用以教学,使物理课堂教学和生活相接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以《离心式抽水机演示器》、《共振演示器》为例,谈自制教具的制作与教学。 1. 教具制作灵感的获取。1.1 从教学目标出发,在应用领域吸收灵感。物理学知识在应用领域的使用简直是无所不在,而且每一个产品所包含的物理原理非常多。而物理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内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只是一个或若干个知识点,因此在教具制作时就必须突出我们想阐明的知识,同时弱化其他相关知识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实验控制的问题。本人在进行离心式抽水机演示器制作时,目标是想阐明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问题,而真实的抽水机涉及大气压强和和圆周运动两个方面。所以在教具制作时,突显圆周运动的过程分析现象,达到演示的效果和目标。1.2 从生活中通过细心留意各种现象来获取灵感。物理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应用、探究、教学都必须要求留意各种现象,这样才不会导致教学与生活相脱节,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素养。共振演示仪的制作灵感正是在用洗衣机脱水时发现洗衣机在脱水完毕后,脱水桶的振动先加强后减弱的现象而想到的:能否用一个有弹簧底座的玩具电动机来复制这个现象,从而分析共振条件?用心 爱心 专心2、收集材料。俗话说“瓶瓶罐罐皆实验”,自制教具的材料,正是利用一些不起眼的“废料”:电动机(旧玩具)、塑料瓶、泡沫、塑料板、小螺丝、旧弹簧等随手可及的物品。也许正因为“变废为宝”,才让学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刺激,变得更有兴趣,从而更有激情,去动手、去思考、去探究,把生活与物理自觉地相联系。3、制作调试。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件满意的作品,是一件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