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汇编 15 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 培育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日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理想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 472 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举,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能。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 744 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讨论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 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 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 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