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蔡元培身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蔡元培、吴稚晖到欧洲后,虽远离了当时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却仍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1915 年 2 月 25 日,当法国报纸报道了日本强行提出的“对华二十一条”的消息,蔡元培与李石曾等人立即组织了“御辱会”,吴稚晖与他们函件来往,研商“御辱会”的宗旨及向南洋等地筹集经费事宜,以期设立机关反袁抗日。不过,他们更多的是从事文化教育活动,认为今日之时代是全世界大交通的时代,对于欧洲文化的学习不是单靠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能掌握,非亲临其境不为功,大力提倡和推动留法教育。留法教育的提倡实开始于民国元年,这年 4 月先由吴稚晖领衔发起成立“留法俭学会”。时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也给这项活动以很大支持,由教育部拨款在北京方家胡同设立了留法预备学校 ,11 月就有 40 多人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前往巴黎,1913 年 6 月又送出了第二批。“二次革命”后,“留法俭学会”在国内停止了活动。这次他们在欧洲,一面经常去中国留学生较集中的法国蒙达尼看望留学生,同时还于 1915 年 6 月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提倡“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知识”。那些因战争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收不到国内汇款的留法学生也加入了勤工俭学的队伍中来。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活动引起法国方面的重视,再加上一战期间,法国国内劳动力奇缺,大量华工进入法国,法国政府担心难以控制,需要有个组织加强对华工的教育和管理,有意与这两个组织发生联系。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与法国方面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并于 1916 年 3 月成立了华法教育会,蔡元培与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欧乐担任会长,吴稚晖也列名发起会上。这时吴稚晖接受了钮永建的邀请,回国主笔《中华新报》。不久蔡元培接教育部电邀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也于这年 10 月回国。吴稚晖回国后,仍继续提倡和推动留法教育。鉴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蓬勃发展,1919 年底吴稚晖忽发奇想,发表了《海外中国大学末议》一文。他认为,勤工俭学运动只是培养中初级技术人员,培养高级知识分子还得靠正规大学教育。但在国内不可能建立“完美之大学”,主张在远离中国的海外创办一所大学,且把地点选在法国。随后,吴稚晖、蔡元培给在巴黎的李石曾去信,请其在法国为海外中国大学计划活动。李石曾奔走的结果是选中了里昂作为海外中国大学的创办地。不久,李石曾自法回国,1921 年初先在北京成立中法大学,李石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