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香征文四篇 读书书香征文四篇 【篇一】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历史在时间的沙漏中一点点溜走,渐渐被掩埋,最终了无痕迹。但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为后人所传诵。 他,就是苏东坡。 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而我看《苏东坡传》却有许多理由,一言以蔽之,苏东坡生性豁达,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每每品读《苏东坡传》,越读越敬佩他的豁达之心,越读越敬佩他的浩然之气。 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东坡几近陷入灭顶之灾,从此发配蛮荒,浪迹四野。本以为他会因此一蹶不振,但涛声隐隐的故垒边依旧响起了震撼苍穹的凯歌。从此,他怀着一颗豁达之心,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挚情地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有奇绝冠平生”。苏东坡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苏东坡虽然一生都处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始终追求着浩然之气,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判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苏东坡和他的一众朋友,立即提出反对意见,并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指责新政,结果惨遭贬谪; 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善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 一代大师终还是走了,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一个记忆,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