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牧童》教案三篇篇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大家觉得大自然美吗? 今日学习一首古诗《牧童》,诗中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自由读。 同桌互读, 三、诗人眼里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到诗里去找找吧! 诗意描述: “草铺横野六七里”在宽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六七里”在这个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下句 的“三四声”也是虚指。 “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闲的放着牛,吹响了笛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缓缓的晚风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到家里已经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不脱蓑衣卧月明”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这首诗形象,鲜亮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诗句抒发了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野趣。) 三、巩固。 配乐背诵古诗。 试着默写一下。 板书设计: 牧童 草 六七里 笛 三四声 归来 黄昏后 不脱 卧月明篇二 教学目标: :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 1.学会本课 7 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沟通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