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三篇篇一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方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方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化进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实行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 1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 2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方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定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定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 1、2 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 3、4 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 59 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 5 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 6 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 7 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 8 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 9 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 10 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制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