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创业成功企业家故事] 著名企业家创业故事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进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创业机会,纷纷加入到网络创业的队伍中。那么下面就让我分享网络创业成功企业家故事的内容,希望能够引起共鸣。 网络创业成功企业家故事一 “我的目标是,万亩石榴园的产值能够达到 1.2 亿!”。站在石榴基地的地头,来自鄂西贫困小山村的土家小伙张棕顺信心满满地说。今年 23 岁的张棕顺,受到“互联网+农业”的创业梦想感召,经湖北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牵线,跑到河南省淅川县圈了一片 5000 亩石榴基地,成为了这片基地的“地主”。 众筹、微商、电商……这位清华大学 EMBA 班的高材生,正为“地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成绩单:刚种下去一年多,就预售出 600 多万元的石榴,果子都没长出来,生意只要坐在家里就给做了,两年后规模将超过 1 万亩。 湖北贫困小伙毕业后圈地搞农业 在创业有成之前,张棕顺的生活与现在鄂西山村贫困家庭的小男孩没有什么不同,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的老家,几亩种植玉米、土豆的土地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拥有更多的土地,收获更多的果实”,成了张棕顺从小就有的朴素愿望。 “有地就能有饭吃。”张棕顺说,自己一家六口人,往上还有 3 个哥哥,自己最小,就是这样,在读大学前,因为可耕种的地太少,他常常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 在大学报到时交完报名费后,张棕顺兜里就只剩下 73 元,这便是他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没过几天就剩下 40 元,平均每天的生活费只有 2 元。生活的困窘,促使当时的他做成了人生的第一笔“生意”。 张棕顺就读的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有着统一供水中心,可开水房离宿舍有接近 1 公里的距离,加上要爬楼梯,不少学生懒于去打开水。 有一天,同寝室的同学了解到张棕顺生活费不足的窘境,便提出以 5 毛钱每瓶的价格,让他帮忙打开水,一方面是自己懒得提开水,另一方面也算是帮了张棕顺一把。 就这样,张棕顺开始挨个敲门,几乎“承包”整层宿舍的打开水“业务”,牵强为自己赚到了每天的晚饭。此后,他还干过餐馆刷碗工、送奶工、文具店促销员等,以此来维持读大学的日常开销。 “人不经商不富。”张棕顺说,自己毕业后,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工厂,他认为这样无法彻底改变自己生活,所以从一些日用品的促销员做起,到做酒水、医疗器械的区域经理,逐步摆脱了“打工仔”的身份。 同时,通过清华大学 E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