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熟悉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熟悉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熟悉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表达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同学进展为本,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老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同学说、想、做、制造恰当的气氛,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其次、努力表达同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仆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成为同学学习数学学问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觉、去探究,获得数学学问。而老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预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老师向同学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立即在教室中观看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精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同学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同学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老师支配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同学在操作中猎取学问,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同学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老师把操作与思索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同学在操作中进行思索,把操作作为探究学问的一种手段。比方说:在同学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老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老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 3、老师留意引导同学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商量沟通,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熟悉图形,进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乏之处,比方: 1、在组织同学想方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假如能供应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信任孩子们肯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假如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肯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