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2010 年 8 月 30 日目 录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 2二、分目标 3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3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11主题三 进展的选择 22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32二、评价建议 35三、教材编写建议 39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0附录“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类别 第一部分 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基础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如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化贯彻科学进展观,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进展的最新成果,着力培育青少年综合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的进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与空间、人地关系的观念,掌握基本的历史、人文地理概念和知识,培育历史眼光、民族精神、全球视野和资源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进展奠定基础。一、 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7~9 年级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进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从学生的需要与体验出发,为他们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综合性 本课程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综合,帮助学生形成对人类历史和社会进展的综合性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放性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注意吸收相关学科已经得到公认的新成果和社会实践的新经验,给老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使课程尽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加过程,实行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二、基本理念1.面对全体学生,促进自主进展 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社会性进展,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