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逐步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受到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面临着人员精简甚至裁员的困境,这就使本来就已经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同时国家关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种政策也给更多的大学生以自主创业的机会。这样就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或者即将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从大学生自身条件来看,首先是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了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在该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智利资本优势。其次是处于年轻气盛,敢于尝试风险的特殊年龄阶段,大学生们更具创业激情与远大的理想抱负,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依靠知识创业,其创业实践将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大的效益。但是大学生由于经验、时间和精力等有限,又很难以个人的力量去取得创业的成功。于是团队式创业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模式。据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创业团队基本上都是以成员平等的合作方式展开,有相当一大部分创业团队是由相互熟知,关系融洽的同学或者朋友构成,相互间没有严格的公司制度关系束缚,创业团队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受到团队成员心理契约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心理契约即:团队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的交换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1.2 研究现状浅析 1960 年组织心理学家 Argyris 第一个使用了“心理契约”这一术语。1995年被成为“心理契约之父”的 Levinson 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并提出了明确的定义与概念。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相互期望的总和,并强调这些期望的内隐性和未讲明的特性,有些期望比较清楚,有些则比较模糊。在这一时期,心理契约研究的另一个先驱者 Schein 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任何时候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未写明的一系列期望的集合。根据 Schein 的观点,心理契约分为两个视角:个体视角和组织视角,并且心理契约在组织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1990 年 Rousseau 提出了一个狭义的定义,她认为心理契约是指在雇佣双方关系下个体对于双方责任的信念系统。Rousseau 对于心理契约的阐述与以往的研究存在两大不同:第一,与以往的研究强调心理契约的期望性质不同 ,Rousseau 更加强调心理契约的允诺性质,她指出心理契约包括那些对相互责任和义务做出承诺的内容,这些承诺可以是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