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丨我有个喜爱“假装读书”的儿子]关于读书的古诗 运营-楚玄 对“贫困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TransmissionofPoverty),有一个很形象的解释——“贫困的父母生出贫困的孩子”。 已有数据证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的孩子,成年之后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大大增高。 为什么? 中国进展讨论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曾在TEDxNingbo 演讲中从脑科学角度给出解释。 他说这是因为贫困以及与其伴生的留守、饥饿、营养不良、长期忽视等因素,会产生毒性压力,从而削弱脑部负责情绪控制和社交能力的神经元连接。 换言之,是贫困带来的生理改变让贫困家庭孩子有可能继续这种贫困。 科学的进展给贫困代际传递带来了合理的解释,但我们也需要看到科学术语背后的真实生活。 接下来几天,请允许我讲两个父亲的故事。 这两个父亲,一个有轻微精神障碍,一个只读到小学且长期务农早出晚归。 他们不懂脑科学,更不懂什么是贫困的代际传递。但他们懂得一个字——“怕”。 他们害怕贫穷,但更害怕自己的孩子继续重复自己的生活。 他们渴望改变,并且信任教育,特别是山村幼儿园能够给予他们孩子一个与自己不同的未来。 从科学角度看,在中国,早期教育究竟能否从根源上、在大样本人群中成功的阻断贫困待机传递? 很遗憾,我们还需要时间来得出最后的结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山村幼儿园带来的可见影响,已在中国偏远贫困山区慢慢生根发芽。 以下是第一个故事: 李九成:我的儿子喜爱“假装读书” 家庭基本情况: 四口之家,姐姐 18 岁在读高中,没上过幼儿园;弟弟在家;爸爸打工赚钱;妈妈间或做些零工。年收入八千到一万之间。 关键词:因病致贫 四岁李晓俊有个绿色的大书包,里面装着六七本书。我们进门后,他立马拿出书“读”了起来,还拿出一支笔写起了“作业”。 晓俊父亲小学一年级毕业,母亲常年在外务工——从没有人为他念过那些书。 凑近了看,“作业”本上写满了毫无意义的符号。 写完作业,晓俊开始撕书,把书一条条撕碎挂在脖子上。爸爸李九城在旁边看着笑。 李九城说,“假装读书”是儿子平常最喜爱玩的游戏。 这里是怒族聚居地果力村,村子位于怒江州兰坪县兔娥乡,全村贫困发生率在 60%以上,属于深度贫困地区。 果力村(图片来自网络) 李九城只有小学文化,他酗酒,也有轻微的精神障碍,一直没有讨到媳妇。直到哥哥因病去世,他才把嫂子讨回了家。晓俊就是他和嫂子的孩子。 访谈过程中,李九城的思路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