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名家有多远(教育随笔) 听名家魏书生、钱梦龙、于漪、余映潮以及李镇西等讲课,以及对他们在语文教学方面苦心改革情况的了解,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感触很多,思考很深。我一直在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距离名家到底有多远? 著名语文特级老师李镇西先生这样说过:“假如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的很被动。但假如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这就是一种认识问题,是一种态度问题。我们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在内)之所以成不了大家、名家,是因为我们的认识还不到位,只是把教书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最多是把成绩教出色,在本校中出类拔萃,就不再追求更高层次的进展了,这就缺少了成为名家的内在动力!我们常为教学工作而感到心神疲乏,而这些名家却累并欢乐着、追求着。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当惰性产生时能否自己去克服,这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从这点上相比,我、我们与名家相差甚远! 善于反思、总结是名家共有的成功之道。大到每一学期的教学情况,小到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甚至一个教学细节,他们都能仔细反思,并用心去寻求这方面的理论指导依据,形成文字,诉诸笔端,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都是有心之人,执著之人,于是他们摸索出了适合自己且独具特色的教学路子。经验集成,手到擒来,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读他们的文章,有很多经验我们也曾尝试过,却让它从身边溜走了。我们学校要求老师每节课都写反思,有的老师没写,并总能找出理由为自己解脱;有的老师即使写了,也不够深化,只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这包括我在内,坚持的也不好),形不成经验,无多大作用。近日听省优质课大赛,余映潮评委听课有两个本:一个本记教学过程,非常细致,象摄像机一样,把课堂实录下来;另一个本写教学评价,条分缕析,精妙恰当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并提出自己设想的优化方案。他的这种做法和精神,实在让人叹服。我们平常听课,只记间单的教学过程,若没有评课任务,甚至连教学评价也懒得写。从这点上相比,我们与名家相差甚远! 富有爱心,对学生负责,也是名家所共有的特点。李镇西先生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有时我会想:若是自己的孩子也能跟这这样的名家上学,该是多幸福啊!身为人师都这样想,何况其他家长呢?我们作为语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