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升练(六)(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河北冲刺模拟)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 A 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 C 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 D 项正确。答案 D2.(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 表中文献仅仅反映出农业的基本耕作形式,故 A、B 项错误;“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出汉代已经形成男女家庭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 D 项错误。答案 C3.(2019·云南模拟)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浙江嘉兴一带植桑收入与田亩收入的对比。“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表明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故 C 项正确;A、B、D 项所述与主旨不符。答案 C4.(2019·河南六市模拟)1027 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解析 据材料“客户(佃户)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