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分析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教 学 过 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教师二次备课栏复习提问: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形势呢?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能否扭转乾坤,出示材料提问结合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建设情况,分析这些预言是否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为迅速发展生产力,我国从 1953 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二)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1、优先发展重工业提问一五计划中,党为什么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组织学生结合背景讨论教师总结重工业落后,借鉴苏联经验,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提问一五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大改造提问三大改造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一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它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