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面落实素养教育,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努力培育创新性人才,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务必把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面对全体,弘扬个性,提供创新机会。 创新教育的出发点是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全面的进展。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并且这种潜力在老师的引发和培育下是完全可以挖掘和进展的。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因材施教,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生动活泼地进展自己创新素养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持续进展的空间。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创新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平等地给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把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获得创新性进展。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班级授课――分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多种有机教学形式,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尊重主体,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进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老师要善于根据学习主体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加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同意说说……”等等。话虽然简单,却足以说明老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