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如何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摘 要: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制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 朗读; 训练; 理解; 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25)01-0117-01 应试教育总是片面追求答案教育,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由于一般的考试不测试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更有可能使语文老师不重视朗读训练。 一般地讲,老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这是由语文学科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境界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假如没有老师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经验证明,搞好朗读训练有许多好处。 第一,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老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制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有助于深化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第三,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朱自清讲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周振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