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老有所养心得体会 合作才能成功心得体会 50 字 老龄化社会下的老有所养时不时就会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位老人在家中去世,过了几天,邻居闻到有恶臭报警,才发现老人已故。在感到痛心的同时我们也须要思考如何避开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让尽可能多的老人做到老有所养。 据统计,截止 2025 年末,我国老年人口为 2.3 亿,占总人口的 16.7%。估计到 2025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 亿,老龄化水平达到 17.17%,其中 8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3067 万人; 到 2025 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 3 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到 2040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空巢老人问题同样突出,目前在城市有 54%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而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近几年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也已接近半数。 在种种问题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被无情打碎,我们迫切需要把社会化的服务和帮助推动到老年人家庭中。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观察和学习。 在丹麦,除了常规的敬老院外,政府在社区建立了 24 小时随时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家庭服务的全能机构,这些机构配有各种专业的医疗师对老人进行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和功能评价,建有专供老人就餐的食堂,为老人提供食品专供服务,在精神文化方面,会有针对性开展包括音乐、文学、绘画等文体活动,以增强老年人的社交能力。 在日本,因老龄化严重加上养老机构满员的状况,政府当前主推小规模、多功能的“社区养老”模式,这些小型机构遍布日本。截止 16 年底,全日本日托机构已超过 37000 所,仅东京就有 28000 多所,这些机构的规模不大,大都仅设置 20 至 30个床位,但功能多样,有 24 小时入住照顾服务,白天日托和居家上门服务,这些机构多具特色,商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很高,出现大量直销和连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这两种养老模式普遍具有以下特点:小规模、近距离、嵌入社区,使老年人不必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和切断原本的人际关系,就近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让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便利获得所需的各种服务; 一站式。日托,上门,短期入住,长期居住等都可以自主选择,同时有助于保持护理的连续性。 在新加坡,一种称之为以房养老的运作模式日渐普及,许多空巢独居的老人,卖掉“祖屋”(福利房)后,只需用卖房所得的一小部分就可以购得政府在不同社区为老人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