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实效课堂]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萌芽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20 世纪 80 年代初,针对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点,引起教育学界的一场大讨论,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在近 20 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讨论主体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必须确立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进展,对原有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广阔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已取得了一些经验。 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部分的老师完全是在教课文、在分析教材、在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其主要特征是“老师在讲台上问”“学生在下面回答”。老师与学生的之间的关系错位了,老师成了主体,学生反而成了客体。甚至部分老师过于强势,在教学关系上授课者始终凌驾于学生之上,教学霸权的现象比较普遍和突出;关注学生仅停留在口头上;语文课,上成了“问答课”,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演变成了授课者的“课堂表演”,仿佛在唱一场“独角戏”。难怪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家雄教授曾经这样感叹:“当我们看到一群天真烂漫的学生,围着一个老师,在学习毫无教育意义的东西,甚至是与我们的文化相悖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能不揪心吗?当我们看到学生被莫名其妙地要求去发现和探究,而他们的手中缺少材料,心中没有目标,一会儿朝东,一会儿到西,我们能不揪心吗?当我们看到一天下来,老师很累,幼儿也很累,家长的钱财和精力都花费了,社会的资源也都花费了,但是谁都没有在这类活动中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能不揪心吗?”。的确,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现象违反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精神,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背道而驰,亟待改变。 二、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实效课堂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动进展 构建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无疑是重要的。把学生的进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加大对原有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点进行改革的力度,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因此,要求老师必须树立以下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不断进展的个体和群体,需要对其给予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制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实现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从整体、全局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