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运算律》教学反思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对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 10 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开始,我通过谈话问学生“你们喜爱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爱哪些体育活动?”学生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所以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紧接着我又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为例题素材,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育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究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究过程”。所以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 28+17=45、17+28=45 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表示,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沟通,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制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进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究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猜想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在教学完两个运算律后我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及时巩固了新知。第一题采纳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