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八种类型1.求异型 这是在同一来源中发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的分析性的思维形式,而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从不同的方面探究问题的多种答案。如 16—10,可以启发同学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表述这道算式。如① 16 减去 10 等于几?② 16 减去 10 还剩多少?③ 16 与 10 的差是多少?④ 10 与什么数的和是 16?⑤ 16 比 10 多多少?⑥ 10 比 16 少多少?⑦ 16 减去什么数等于 10?⑧ 10 加上什么数等于 16?这样,既使同学透彻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其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就不赘述了。 2.求同型 这是一种进行综合、概括的思维形式。如上例,老师亦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叙述方法提出几个问题,让同学归纳出 16—10 的算式来。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异中有同的习题来训练同学的笼统概括思维能力。如: ① 甲乙两人接到加工 54 只零件任务,甲每天加工10 只,乙每天加工 8 只,几天后完成任务? ② 一件工程,甲独做 10 天完成,乙独做 15 天完成,两人合作几天完成? 像这些形异质同的问题,要引导同学自身总结出: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只有这样,同学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一题会多题,可以起到减轻同学负担的作用 3.递进型 这是一种属于逻辑推断、推理的思维形式。例如,老师在讲授“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一类题时,叮以引导同学用已掌握的“已知一个数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规律去进行逻辑推理,让同学自身发现新出现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老师不要越俎代疱,否则费劲不讨好,反而阻碍了同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4.逆反型 这是一种敢于和善于突破习惯性思维束缚的反向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可供训练的资料比比皆是,如加减、乘除、通分约分、正反比例等,问题是老师如何善于运用它。如教验算时,16-10=6,同学习惯地用 16-6=10 来验算,这时老师可启发同学用 6+10=16 来验算。经过训练,同学便可知道用加法验算减法、用减法验算加法、用乘法验算除法、用除法验算乘法了。 5.激化型 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老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同学。如问:3 个 5 相加是多少?同学答:5+5+5=15 或 5 3=15。老师又问:3 个 5 相乘是多少?同学答:5 5 5=125。紧接着问:3 与 5 相乘是多少?学上答:3 5=15,或 5 3=15。通过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