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3 页 扬州日报/2019 年/4 月/26 日/第 005 版 深读 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广春 中国大运河流淌着千年文明。千年大运河,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的变革。其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沧桑变迁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它们有的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继续领风气之先,有的抱残守缺、应对失当,经济社会成发展之短。在新时代我们应抱着敬畏历史的态度,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大运河流域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务实之举,把大运河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响亮的地方品牌,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批示精神更好地得到贯彻落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使“千年运河”成为“中华文明金名片”。 一、坚持“三好”统筹,凝聚发展共识 2017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重要指示,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时刻抓牢“三根线”。 一是划定“保护”红线。大运河穿行千年,运河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不仅是南北交通线,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动脉。保护这一文化动脉,任重而道远。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既有面广量大的园林、古宅、古镇、古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民俗、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身怀绝技的学人、艺人、匠人等“非遗”传承人。大运河首批列入世界遗产的 27 段河道和 58 处遗产点中,有着线性、活态、多元的特性。所有这些构筑了大运河的文化生态,延续了大运河的文化基因。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存,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划定“保护”红线,使之代代相传、日益兴旺。 二是守住“传承”底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关文化生态安全,事关文化薪火相传,事关文化旅游发展,事关地方文化魅力的彰显和发展动力的增强。在运河文化发展上,传承是不能让步的底线,否则文脉就此断裂,发展就会失去文化优势。对运河沿线的文化名人要进行抢救性保护,从学术生平、从业之路、主要成就、心得体会、未来展望等多方面为他们留下音像材料,辑集成书,传诸后世。在提高运河“非遗”传承人待遇基础上,用“师带徒”的方式,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