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月球》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对课标的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猎取资料和数据,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推断和结论;通过沟通、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讲授来接受科学概念。探究式自主学习需要在老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我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利用图文并茂的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培育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科技进展的乐趣及魅力,促进学生全面进展,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 说教材《登上月球》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重点,以信息资料的搜集沟通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究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究未知的能力。面对这样一节认知宇宙知识的信息沟通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如何运用已有资料了解新知、理解科学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老师该怎么备课?我先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究月球的观测工具及简单文字描述,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老师只有在课前从网络、书籍上广泛阅读有关月球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推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 其次解读学生──找准教学的“起始点”。月球在学生看来并不十分神奇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走向哪里?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究活动中建构起“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改进,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化、丰富,同时还有很多的疑惑期待我们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