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进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应是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然,不仅是追求真理的认识活动,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而浓厚的情感作为动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因为过分强调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学生制造性思维的培育,致使课堂教学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少感悟文字所引起的兴奋和激动,学生在课堂上只是重复知识的记忆、再现等枯燥乏味的活动,缺少真正的感情投入。 在学校,有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就是: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爱某个老师而喜爱上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显然,情感在这里起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主导作用,更需情感作支撑,积极的情感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假如老师能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紧张感、成就感等积极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一、用真心去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老师在熟悉每篇教材进行备课时,都要用自己那颗真挚的内心去感知,去体验教材所表达的情感,教育者首先让自身先受到感染、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进展“共振”。才会使自己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和追求:才会为其中的崇高品质,坚贞节操而感慨赞叹;才会因主人公的凄惨遭遇伤感泣下; 才会对开恶现象、残暴行为产生憎恶和生气。倘若你把整个身心沉醉其中,并把这种感觉和冲动保持下来,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潜在力量,那么讲课时就容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如教《凡卡》一课,我在备课时,用真心去感知、去体验作家契诃夫所要表达的情感。一个才九岁的孩子,他的命运如此的凄,渗――挨打、挨饿、挨冻。他想逃脱这苦难的日子, 向爷爷发出了求救信。然而,一封关系到凡卡命运的信,却是一封永远无法让爷爷收到的“死信”,最后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