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3 页 金融时报/2020 年/10 月/26 日/第 012 版 视界 农业农村工作“十三五”回望及“十四五”前景 本报记者 王璐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过去 40 多年的农村改革经验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有序推进,为下一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毅在总结“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就下一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中国农村经济将进入多元产业发展的阶段;同时,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会有突破性的发展,二元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被城乡之间的密切的互动和交流所代替。 《金融时报》记者:请您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进行一下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王晓毅:“十三五”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之所以说是关键时期,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是此期间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其次是修补了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再次是勾画出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路线图。 从 21 世纪之初,农业农村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国家财政向农业农村地区的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发展,从而出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景象。农业方面,中国在 2004 年以来产量连续增长的基础上,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了粮食产量超过 6亿吨,在 2019 年更是达到了有史以来粮食最高的总产量。中国粮食产量提高是在非农业占地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背景下取得的,是依靠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和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来实现的。在“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到 2019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 1.6 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每年实际增长速度都超过 6%,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收入两个指标的稳定提高反映了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 如果说农业农村是中国发展短板的话,那么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又是短板中的短板,尽管从 20世纪 80 年代中国开始了大规模扶贫行动,但是总体上扶贫的标准还比较低,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经过长期扶贫仍然没有脱贫,形成了贫困地区的“锅底”。党的十八大以后确立了精准扶贫的方略,在 2020 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保障了全部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而且带动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