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信号、垃圾处理对人有害吗? 仅有知识还不够]手机信号对人体有害吗 与成都小区类似,公众出于自身健康受到影响的担忧而与公共设施建设施工部门发生冲突的事件日益增多。比如北京就由于小区附近架设高压电线、修建垃圾处理设施等问题,也发生过公众反对设施修建事件。 手机使用、电力输送和垃圾处理等,都是日常生活的“刚需”,但公众对其相关设施的环境健康影响却难以推断,分歧巨大。对此,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等专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进展道路的推动,能不能取得成效直接取决于人的素养,必须尽快提高公众的环境与健康素养。 不到一成居民具备相关素养 环境与健康素养指的是人们猎取并理解环境与健康基本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对常见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做出正确推断,树立科学观念,并由此具备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过去由于对雾霾不了解,人们即使遭遇雾霾天气,也以为是大雾而漠不关怀;如今,有时发生的是大雾,大家也会以为是雾霾而非常担心。”有环保人士表示,由于缺乏环境健康知识和素养,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对环境问题一惊一乍。朋友圈里更是各种误读甚至谣言盛行,不但给环保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多困难,而且为此还会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 为推动社会共同努力应对环境与健康问题,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做了我国首次对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调查,并于 2025 年底发布《北京、湖北和甘肃三省(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仅8.41%,即每 100 个 15—69 岁的居民中,仅有不到 9 人具备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为20.11%、5.85%、24.27%,基本知识水平低是导致环境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低,加大了社会治理成本;即便是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高学历、低年龄段居民,其基本知识分类素养也有明显“短板”。 根据《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总体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于 2025 年在北京、内蒙古和云南等 15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 90 个县(区)开展了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工作。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国近 4 万余份有效问卷已回传至技术后台,完成了监测任务目标,新的监测报告估计在 2025 年底发布。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