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 数学实验教材(人教版)适应性讨论总结重庆市九龙坡区课题组 吴家平 为了全面推动全区课程改革,2001年秋,我们参加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适应性的讨论,迎接新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在六年的时间里,我区广阔实验学校、老师与新课程同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经历了把新课程理念变成老师行为的艰难“转化历程”,消除了“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数学教育涛声依旧”的顽固症疾,构建了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数学教育文化。课改中,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追求智慧的教育,课改实验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我区的课改实验工作走向了健康务实、稳步进展的新路子。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整合,增强教研员的服务意识 系统论认为,一个要素的优劣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于它是否优化了整体。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课改专家学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部门的教研员、学校校长、老师的共同参加,特别是教研员在课改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充分发挥教研员“讨论、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引领老师努力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尽量减少理想课程在课程实践中衰减程度,实现理想课程所期待的最大值。我们从“整合”入手,完善了以下管理措施。 一是打破学科年级界限,改变教研员单打的工作方式,实行数学小组合作教研工作制。几个教研员一起参加,共同研讨,协作攻关。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又能充分吸取别人的长处,彼此缩短了心理距离,教研员也感叹地说:“转变角色意识确实能使工作更具有主动性、全面性。” 二是仔细学习有关课改的理论和经验,充分认识整合的意义作用。人手一本《纲要》、一套通识培训丛书,逐章逐节学习、讨论,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认识水平,先从思想上整合。组织全体教研人员讨论有关课程改革的课例,从感性加深对整合的理解。结构带来功能的改变,人员的整合、目标任务的整合,带来了教研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教研工作实在,富于创新,基本形成良好的教研运行机制。 三是教研员增强了服务意识。把学校老师的需求,做为教研工作的首选目标,把课堂教学中老师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作为教研工作的着力点,每次研讨,总要提出如下类似的问题:你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调查老师们在课改中遇到的难题,征求学校、老师对课改的意见,并尽力进行解答,努力杜绝走马观花,指手划脚。这样提高了为学校老师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