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创新尝试 一、积极启发,鼓舞学生启动制造性思维 由于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大量摒弃了以往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 ,教学方式极具新奇感,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制造欲望。当一个学生看着自己精心编制的作品飞快地“跑”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时,他的心情是任何时候都难以比拟的。例如在教三、四年级画笔时,我要学生用画笔中的任何工具,把自己的名字“画”出来,并且启发他们可以有不同种方法。学生们积极思考,各展所能:有的用直线搭了出来;有的用铅笔“写”了出来;有的用喷壶涂了出来;还有的竟用橡皮擦了出来……总之,花样百出,无奇不有,一个个大名也稳稳地“爬”在了屏幕上。这样,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制造性也大大提高了。 二、强化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才能体会到各种指令、菜单的功能,也只有在上机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育学生缜密思维、独立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 BAsic 语言的初期,我曾演示过一道 100 以内奇数相加的算术题,提到了累加器的原理和条件语句,可足足讲了 20 分钟,学生还是一脸迷茫,一头雾水,最后只能在计算机上操作演示累加器的原理,并要求学生也试着操作验证一下。才过了短短二三分钟,学生就恍然大悟了。于是,以后每次讲课,我都是在电脑上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也在机器上分析程序的运行过程,验证编程前的预想,体验各条语句的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FlAsH 中,讲到不同形态的变化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打散的过程(也叫作中断分离),但学生就是不能理解打散是什么意思。后来,我用电脑实例讲解了一遍,问题竟然消逝于无声当中了,不仅如此,学生在操作时还制造了从 A 到 B 的变化,还有的学生已经能做到名字之间的互相转换,这为后面制作“老母鸡变鸭”这一动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在计算机教学中,好多内容都自有其相通的地方,假如真正授学生以“渔”了,那又何必要给他一条一条的鱼呢?要知道,鱼有其尽时,而“渔”无穷尽也。 三、精心设计,培育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制造 学生的制造性是无止境的,他们有时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做老师的所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小学计算机教学,假如老师不加以条条框框,那么在小孩子眼里,世界便是一个可爱的乐园。比如在教画笔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画一幅星空图,在集体展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