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讨论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意义 [摘要]讨论性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倡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在于其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讨论性学习课程是一种体验课程、植根于生活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学生成为课程开发者,它是对以传递间接经验为核心的传统教学观的反动,提倡以尊重每一个学生自己的观念为核心的讨论性教学。讨论性学习课程走出了二元论,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讨论性学习;体验课程;讨论性教学 作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讨论性学习究竟带给我们什么?随着改革的深化,一种超越方法论变革的意义而探问其深层价值与意蕴的努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当前,讨论性学习在实施中存在两种形态,一是作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广泛渗透于所有学科、活动的学习之中,主要强调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建构知识;二是指向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形态,有学者称其为讨论型课程。讨论性学习以课程形态存在的价值在于,一方面专门设置的讨论性学习课程以其对直接经验和学生主体参加的关注及其置身于生活的诉求,可以有效冲破传统分科课程中惯于接受、灌输的学习方式的阻力,为充分开展讨论性学习提倡的学习方式提供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同时也引导着课程文化与价值的创新,具有深层的课程意蕴。 (一)讨论性学习对课程本质观的更新 在讨论性学习课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围绕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开展课题讨论、主题调查及项目设计等活动,通过主动猎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相比,讨论性学习课程超越系统逻辑知识体系的传递,注重学生的已有相关经验,在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基础上帮他获得想知道什么。而作为知道的结果,不在于结论性知识是否绝对、完整,更重要的是学生参加课程获得的当下体验(livedexperience)和自己的观念。 由此看来,存在两种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传统的学科课程(包括以活动课程之名,行学科课程之实的形态)视课程为客观世界的知识与经验体系的反映,并通过系统、逻辑的构建和完整、原本的传递,实现课程的预定功能。可以说这是一种镜喻式的、追求控制的、普遍性的学科课程观。讨论性学习课程则立足一种新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自然、社会与他人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与体验世界,在自然、社会、他者与自我的融合统一中探求知识的情境化意义。在这种课程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