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中“老”课文的新定位——以部编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教材中“老”课文的新定位——以部编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参加山西省 2025 年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候选人现场教学评审活动的前前后后,尤其是当我作课完毕,在答辩环节,当评委老师向我提出“你怎样理解和使用部编教材中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类‘老’课文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后,我一面因私下有所“准备”而暗自窃喜,一面为这个问题所引发的思考而感到沉重。 拿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来讲,27 篇课文中,保留了《观潮》《蝙蝠和雷达》《爬山虎的脚》《爬天都峰》等人教课标版“老”课文 11 篇之多,更有《西门豹治邺》这种更“老”的课文。假如我们忽视对这些“老”课文的讨论,仍然穿“旧鞋”,走“老路”,势必会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这些课文的地位和作用。殊不知,这些“老”课文的文本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价值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合理运用教材,重新定位目标,前后勾连,自然衔接。下面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实践为例,对部编教材中“老”课文的新定位作如下反思。 部编版人教课标版反思文本内容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一开头就向读者展现了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一节修身课上,魏校长和同学们围绕着“为什么而读书”展开的对话情景。一位男同学与众不同的回答让大家震惊,他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其它变更还有 20 多处,如原文中的“洋人”改为“外国人”,“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改为“一个星期天”,原文中“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去掉了。按事情进展顺序叙述。初到沈阳,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在租借地,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先果后因的行文结构,顺应读者的疑惑,引发读者思考:这位同学是谁呢?为什么小小年纪会有如此的理想和胸怀呢?然后,课文揭示人物的身份,阐明立志的缘由。课后思考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