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学院 2025 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清华的根脉清华大学博生代表吴舒岚(2025 年 6 月 21 日)大家好!我是来自历史系的博毕业生吴舒岚。在清华求学的四年中,我常常在图书馆的古籍部翻阅泛黄的田赋账册,在档案馆的故纸堆里追踪制度的足迹。但今天,站在这个见证过无数历史的礼堂里,值得分享的不是某篇论文的发现,而是清华园里一条隐秘的“时间走廊”——它连接着 1920 年代的清华国学院,也通向我们的未来。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出,“历史的目的,是求得真事实,予以新意义”,这句话始终照亮着清华历史学人的研究之路。各位师长教会我们,真正的好学问,从来不是“掉书袋”,而是用历史的眼光,回答当下的问题。自梁方仲先生起,清华就奠定了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深厚传统。地方志中的税粮数据、黄册里枯燥的数字,其实是读懂中国传统社会的密码——它记录着官府如何动员百万民力,也记录着基层组织如何在乡村运作。今天,我们讨论“基层治理现代化”,讨论“税费改革”,其实历史早已埋下线索——它们藏在《赋役全书》的字里行间,藏在讼师的状纸字缝里,甚至藏在某位官员“酌减火耗”的批语中。作为清华历史人,我们的使命就是像赵元任先生那样——把古老的密码,翻译成未来的语言。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AI 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面临挑战,文明对话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在清华园的这四年,我们亲眼见证了各类 AI 的横空出世,目睹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也经历了文明对话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转变。作为清华历史人,我们手中的史料和视野,恰恰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解药。当 AI 大模型用概率算法解构《论语》时,我们能指出"仁者爱人"四个字背后,是西周宗法制到宋明理学两千年的精神积淀。作为清华历史人,我们肩负着特殊使命:当算法试图简化人类经验时,我们要守护历史的复杂性;当快餐文化消解集体记忆时,我们要做文明的守夜人更重要的是,要把先人的智慧转化为解决当代问题的钥匙。这就是为什么在AlphaGo 战胜人类棋手八年后的今天,我们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历史学者——因为在算法算力的极限之外,永远存在着人类经验的广袤大陆,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这个数字时代绘制精确的人文坐标。感谢清华园给予我们的精神印记——那些在人文楼回荡的经典诵读,在邺架轩举办的思辨沙龙,在老馆走廊里的思想碰撞,都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学术记忆。特别要感谢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