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学院 2025 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携人文星辉远行清华大学硕生代表庞晓畅(2025 年 6 月 21 日)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中文系的硕研究生庞晓畅。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今年,是我在人文学院这片精神沃土扎根、生长的第七年。七年时光,从新斋窗外的鸟鸣、午后洒落的阳光,到人文楼肃穆的大师雕像和楼外春日里盛开的白玉兰,共同织就我们最珍贵的青春图景。回首过往,唯有无限感恩,七年里我收获了太多太多。在人文学院,我们感受着“问道”的力量。从秦砖汉瓦到诗词歌赋,从逻辑奥秘到音韵之美,在学院学习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我记得那些需要早早抢座的课,过道门边总是坐满了学生;记得在文图的书架间流连的那些夜晚,为了一个脚注一头扎进书的海洋;我记得一学期积攒的几百页笔记,和装满幻灯片的相册;记得找到论文思路的激动,和与导师讨论前的忐忑,记得那些与文献相伴的日夜,和被某一句话击中时的感动我们浸润在人类广博的智慧里,触摸美的印记,追寻历史的脉络,也学着叩问存在的意义。在这里的学习更是纯粹而深刻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却教会我们提问与质疑;知识没有功利目的,却揭示价值背后的逻辑;读过的一本本书无法改变世界,却重塑着我们看待外界、安顿内心的方式。在各种工作坊、读书会、讲座上,在对古籍的细读、对概念的反复推敲中,我们聆听东西方文明的跫音,感受世界的复杂幽微,努力成为意义的探寻者,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收集者。作为人文学子,我们似乎能更清晰地意识到每个人都在以微小之力参与并改变着历史。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不懈追问与求索,是人文精神于我们最大的馈赠。在人文学院,我们寻找并锻铸着勇气。在清华需要的勇气好像远比想象中更多。身边高手如云,常有淹没人海之感,敢于在优秀同侪中努力争取、在渺茫机会前屡败屡战,需要勇气。选择人文学科,面对“唱衰”的杂音、前路的迷茫,仍能心无旁骛、坚定所学,需要勇气。很快我们将走出校园,独自踏入真实社会——这无疑又需要更多更深沉的勇气。我想,这份勇气来源于身后的支撑。是老师们的包容与指引,让我们敢于选择那条并不好走的路,是学院对我们持续的鼓励,让我们在学术科研、兴趣沙龙、社工实践等各方面摸索、碰壁、再尝试,直至发出自己的光。勇气也流淌在精神的共鸣里。老师们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勇气的示范者。他们治学的赤诚、对真理的执着、面对困境的坚韧,无声地传递着力量。还记得我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