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岗位专职人员,力争每位每年都能参加一次省级以上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每年不少于 16 学时。2、本院的医务人员的感染知识常规培训由有师资能力人员或请外院专家授课。3、感染知识的培训内容分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如: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护工等,培训普及的知识针对性要强,每年不少于 6 学时。4、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3 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5、全院医务人员应极积参加防止、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沟通及科研活动。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感染科或本科室每月要对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病房、透析中心、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Ⅰ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应分别≤10cfu/㎡、≤5cfu/㎝2、≤5cfu/cm2,Ⅱ类环境应分别≤200cfu/m3、≤5cfu/cm2、≤5cfu/cm2,Ⅲ类环境应分别≤500cfu/m3、≤10cfu/cm2、≤10cfu/cm2。2、当医院潜在有感染流行趋势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增长采样点查找、分析因素。3、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4、紫外线灯管,应进行平常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不得低于 70μw/cm2。5、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6、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 或 1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7、血液净化系统,每月对出、入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入口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出口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25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发生菌落超标或有致病菌时要追溯、分析。8、有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科室都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具体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天天灭菌前进行 B-D 实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1、医院购置的一次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