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学重点发热患者得护理1、 散热途径:1)辐射散热 2)传导散热 3)对流散热 4)蒸发散热。前三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才发挥作用;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就是唯一方式。3、发热三个时期(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继而体温升高。(2)高热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得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4(选择)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低热3 7、3-38℃ 中等度热 38、1-3 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 1℃5 根据热型特点判定热型 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现较为多见,多由用药引起。6、发热病人护理措施:(一)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观察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小儿注意有无惊厥,密切注意有无虚脱,监护心血管功能,监测代谢情况,如血常规、电解质变化,了解降温药物禁忌症。(二)环境方面:室温 18-22 ℃,湿度 5 0%-70%,开窗通风,注意避开直吹。降温设备,保持病室宁静,注意安全,怕冷寒战时注意保暖(三)物理降温:头部冷湿敷,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贴冰枕与冰袋,冰盐水灌肠,静滴降温(四)舒适护理:体位,洁净衣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减少刺激,卧床休息,吸氧(五)饮食护理:补充液体,记录出入量,注意补充电解质,选择营养、易消化得食物(六)健康教育:正确测量体温,识别表现及临床指征,避开高热环境,减少活动,降低消耗,饮食及饮水指导,皮肤清洁,特别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得保护水肿患者得护理1 水肿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得机制(1)G FR 急剧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23、肝源性水肿特点特点 :腹水(as c it e s);踝部水肿,渐向上进展 ,一般上肢及头、面部无水肿。伴随症状: 肝掌、蜘蛛痣、黄疸、肝功异常、门脉高压。4、营养不良性水肿特点: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全身;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 痛苦1、(名解)痛苦:通常就是由于机体受到损害性刺激所引起得痛觉反应。就是临床常见症状,具有保护作用。痛苦可致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2、(填空)痛苦处理得初级中枢(脊髓)3、(选择/填空)腹痛分类:1)胃及十二指肠病变:上腹部,周期性,节律性 2)空肠、回肠:脐周 3)回盲部:右下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