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护理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白彩锋,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临终护理。首先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1 死亡是什么?2 如果没有死亡,世界将会成什么样子?3 人们怎样看待死亡(尤其是护士)?4 护士怎样做好临终护理?那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进入我们的课堂。生和死是生物世界客观运动的规律,死亡对每个人(甚至是每个生物个体)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是人生旅途的终点站,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人不会死,那么人类可以活到 200 岁、300 岁、500 岁、1000 岁,此时这些人不能走路,不能看见,不能吃饭,不能工作,什么都不能了,甚至连死亡也不能!再设想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禽类、兽类等都不死,那这个世界太拥挤了,太可怕了呢?著名作家余秋雨的《废墟》曾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死亡是生命新陈代谢表现的一种形式,也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结局。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正确的认识生和死的关系,生的时候,努力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体现其生命价值,当死亡来临不可避免时,我们尽量做到泰然处之,坦然接受,帮助患者有尊严、安详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一 濒死与死亡的定义濒死(dying):即临终,指患者在已接受治疗性或姑息性治疗后,虽然意识清醒,但病情加速变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 濒死阶段和整个生命过程相比是很短暂的,和几十年的生存经历相比,也不过是几个月、几天、几小时甚至是几分钟。这个阶段又称为“死程”,原则上属于死亡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其有可逆性,故不属于死亡,但在死亡学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死亡(death):传统的死亡概念是指心肺功能的停止。美国布莱克(BLACK)法律辞典将死亡定义为:“血液循环全部停止及由此导致的呼吸,脉搏等身体重要作用的终止。即死亡是个体的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 死亡的社会本质定义:死亡是个体人与社会关系不可逆转的脱离和中断。二 死亡的标准将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在医学上已经沿袭了数千年,但心跳、呼吸停止的人并非必死无疑,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心脏起搏、心内注射药物和心肺复苏等技术使部分人恢复心跳而使其生命得以挽救。心脏移植术的开展使得心脏死亡理论不再对整体死亡构成威胁;人工呼吸机的应用,使停止呼吸的人也可能再度恢复呼吸,由此可见心跳和呼吸的停止已失去作为死亡标准的权威性。为此,各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