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 1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配给制等。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6.评价(1)必要性:①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②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十分薄弱,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特殊措施保卫革命果实。(2)不良后果:①余粮收集制既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②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政府控制过于严格使资产阶级站到反革命一边;③取消商品贸易,否定货币和价值规律,使投机猖獗,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标志:1921 年 3 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1)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素养对接·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