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过程与方法: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策略】本节主要两部分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课时安排为 2 课时。安排可以有两种方式 :其一,先实验后授课,实验安排在前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到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现象,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习后续的稳态、稳态失调等抽象概念。其二,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先授课后实验,实验安排在后可以验证课堂上学习过的人体维持内环境 pH 稳定的知识,并解释 pH 维持稳定的机制;这里考虑到学生最好的学习知识的顺序以及教材第 1 节和第 2 节内容的衔接,最好先试验后授课。但是如果某些地区的试验条件有限,也可以采取先观看实验录像,然后再讲解内容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稳态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 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问题探讨“化验单分析”侧重于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稳定(如血糖稳定、血脂稳定等)、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此外,在课堂上补充演示血浆 pH 稳定的实验,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为什么多喝多尿、少喝少尿”等问题,让学生对内环境理化性质中的另外两方面──pH 稳定和渗透压稳定有一定的体验。通过上述活动的落实,稳态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内容也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力求更多的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 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新课导入时,可以通过学生公布自己“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从体温的“日变化”发现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波动范围不大,导入内环境的稳态及其重要性。也可以通过“生物体维持 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