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探讨 引入新课 教师准备四组相同的材料:100 颗黄豆和 200 颗绿豆,一个较大的玻璃器皿,把两种豆子放进去混合。 1.教师把黄豆和绿豆放 进玻璃器皿中混合。事先不告诉学生豆子的数量。 提出要求:尽量的发挥各自创造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出它们的数量. 估算 结束后,请同学把实验的结果公布出来,老师再公布真正的答案。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的估算法都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个别组同学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呢?与什么有关呢? 根据讨论的结论,让大家思考密度方法能不能延伸到其它的地方去? 学生分组后,讨论估测豆子数量的方法,简要写出操作步骤,教师询问准备好后,学生拿到相同的材 料 开 始 统 计 估 测(有的组可能很快拿出结论,但是可能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准确)。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讨论,得出结论:第四组同学在估算的过程中用到了密度方法。 给学生的一定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对抽样统计(样方统计 法 是 其 中 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肯定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激发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探 讨 “ 种 群提问:用初中时学习过物种的分学生通过观察、锻炼学生从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密 度 的 概念” 类时提过在分类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由此引出种群这个概念。举出身边有关种群的例子?并讨论大家所举的种群的之间有哪些的不同之处. 由于很多同学都能提出种群间的数量不同,抓住这一点,提问:我们知道发达城市人口数量多原因是什么? 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并要求同学把这个概念画下来,把知识落实。 2.注意:在解决种群的概念时,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② 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③ 强调种群 不是个体的简单的累加,而是个体的有机组合,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诸多特征,比如说,个体会消失,而种群会延续。 讨论,会举一些身边比较熟的种群,比如校园内的各种植物,还有蚊子,蚂蚁,老鼠等动物。在讨论种群的区别的问题上,很多同学会可能会举出形态方面,生活条件 , 数 目 方 面 的 不同。 学生回答城市人口数量原因问题会从很多方 面 来 出 发 , 如 经济,地 理条件,密度等。 具体事物中归纳概念的能力,全面的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探 讨 “ 样 方法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