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探究式、讲述式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题展示一个小实验:用一个玻璃瓶,底下铺些细沙,里面有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生物,然后注满清水,再放些水藻和活的小鱼虾,最后将瓶子密封起来,放在有阳 光照射的地方。这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提问:这个密封的小世界如果我们不向其内投放食物和更换空气,里面的动、植物可以维持生命吗?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观看道具,体会,思考,回答。1.用道具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兴趣。2.引入主题。探究碳循环的1.过渡语: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往复循环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世界是物质的,是符合物质不灭定律的。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2.给出幻灯片图片假设我将开始时的实验进行改进,将密闭的玻璃瓶中只装有标记 C14的 CO2,过了一段时间后,问:1)你积极参与讨论,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过程认为水藻中哪种物质一定能检测到 C14的存在?2)C 元素是如何由无机环境到生物体中的呢?这是一个什么生理过程?3)玻璃瓶中的小鱼虾体内是否也存在 C14呢?为什么?3.给出幻灯片图片:1)将上述实验中的金鱼取出,放置在充满 O2而没有 CO2的密闭鱼缸中,过一段时间用仪器检测鱼缸中的空气。2)同时将将上述实验中的水藻放置在一个密闭的不含标记 C 的容器内,光照,过一段时间,用仪器检测容器内的空气。提问:检测结果是什么呢?这个结果是经过什么生理过程完成的?4.过渡语:从上述实验中我们知道了,无机环境中的 C 通过光合作用被生物群落所利用,生物群落又通过呼吸作用将一部分 C 还给了无机环境。可是有些植物并没有全部被动物所摄食,如枯枝落叶等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动画使学生充分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总结的能力提问:枯萎的水藻中存留下来的 C14 最终如何回到无机环境中的呢?这个生理过程是什么呢?(探究实验: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你能结合以前学过的实验知识,及前几节学过 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提问:生物遗体中的 C14只有这一条路径回到无机环境吗?讲述:植物的枝叶和根茎,没有被分解的经过千百万年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 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 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煤炭。煤炭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