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水浒传》的作者和内容;了解与林冲故事有关的其他情节内容。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塑造人物的方法。3.掌握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过程与方法:1.把握情节,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象地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生死斗争。2.学习鉴赏古典文学名著,诱发读名著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1.鉴赏“风雪”“山神庙”的景物和细节描写,并体会其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刻画形象的重要作用。2.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难点: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从情节线索走向看人物性格发展。2.掌握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学法指导】本单元学习鉴赏小说,鉴赏小说最主要的是关注人物形象,因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总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达的。欣赏人物形象,则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因为人物形象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下,在一系列事件、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刻画的。【知识链接】施耐庵与《水浒传》 1.施耐庵(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 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施耐庵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