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理论知识概念界定 语文,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哲学家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语文具有统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性质。追本溯源 “语文”一词产生于 19 世纪末,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 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亮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学科性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价值体现在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 (一)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有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亮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