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教育教案目录•防震教育重要性•地震基础知识•家庭防震措施•学校防震措施•社会公共场所防震措施•企业单位防震措施•总结与展望01防震教育重要性Chapter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震灾严重。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损失巨大地震预测难度高地震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目前地震预测仍是世界性难题,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030201地震灾害频发通过防震教育,使公众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了解地震成因、震级、烈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地震前兆、应急避险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防震知识学会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急避险措施,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培养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公众防震意识定期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提高公众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应急避险演练熟悉居住、工作场所的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安全撤离。掌握紧急疏散方法学习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自救和互救。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培养应急避险能力02地震基础知识Chapter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引起的地震,称为结构性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引起的地震称为结构性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要点一要点二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要点三地震成因及类型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地震成因及类型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体波当体波到达地表时,衍生出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出来的次生波,其波形与体波完全不同。面波的传播速度比体波慢,所以常比体波晚到,但振幅往往很大,振动周期较长。如果地震的震源较深或震级较小时,面波就不太发育。面波地震波传播原理震级、烈度与影响因素•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03家庭防震措施Chapter确定家庭成员的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制定家庭成员的应急联系方式,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联系。针对不同场景制定应急措施,如夜间、白天、不同季节等。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定期组织家庭成员进行防震演练,熟悉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演练过程中要注重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针对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