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

“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_第1页
1/45
“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_第2页
2/45
“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_第3页
3/45
“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 【内容提要】藏缅语族包含 17 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族源关系。古羌族对藏缅语族中诸多民族的舞蹈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它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心理颇为相似。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就是藏缅语族舞蹈共性特征之一。它透视出古老的氏羌民族,从游牧向农牧生活的转化过程,体现了藏缅语族的农牧文化特征。圈舞形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这种功能和特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流变。【关 键 词】藏缅语族/农牧文化/火崇拜/篝火之舞/连袂踏歌/圈舞/社会功能/审美功能/文化流变【正 文】中国共 56 个民族,按语言系属可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及两个未定语系的民族。在语系下面,还可分为各个语族,藏缅语族就是汉藏语系中的一个族别。按“语言归属”来划分族别,不仅可窥视同一语族内,民族文化的相同点,而且还可深化讨论同一语族内民族的迁徙、融合、演化过程,追溯这些民族的远古风貌,探测民族舞蹈文化产生的根源。从而对舞蹈文化进行客观的审视和分析。藏缅语族圈舞文化讨论,主要针对藏缅语族内具有代表性的圈舞,进行舞蹈形式、宗教信仰、审美心理、文化功能等方面的讨论。藏缅语族包含羌、彝、白、土家、哈尼、傈僳、拉祜、纳西、景颇、阿昌、普米、基诺、怒、独龙、藏、门巴、珞巴 17 个民族。此 17 个民族,由于语言上的相融性、和古羌文化的影响,存在着某些相同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习惯。这些文化特点渗透在舞蹈中,形成了一些共性特征。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就是共性特征之一,它体现了藏缅语族的农牧文化特征,并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这种功能和特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流变。 一、藏缅语族圈舞形式的农牧文化特征1、火崇拜和篝火之舞历史上,北方的氐羌民族因躲避战乱,曾大面积南迁,直至云贵川一带,与当地土着民族融合进展。藏缅语族中的许多民族与古羌族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他们的舞蹈形式、文化内涵也深受古羌文化的影响。古羌文化追根逆源,与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羌族是牧羊的民族。应邵《风俗通》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羌字从羊从人,为羊的儿子。其游牧生活的特点已成定论。但历史上也有羌民从事农业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尝水草》记载炎帝“乃教始民,播种五谷。”“神农耕而作陶。”炎帝是姜姓领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