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柏林》教学设计

《在柏林》教学设计_第1页
1/5
《在柏林》教学设计_第2页
2/5
《在柏林》教学设计_第3页
3/5
《在柏林》教学设计教学三维目标1 .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2 .体会精炼的叙述和内容的层层铺垫带来的震撼效果。3 .理解小说选材的意义,探究其深刻的主题。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精炼的叙述和内容的层层铺垫带来的震撼效果。难点:理解小说选材的意义,探究其深刻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 1在前段时间,我们共同学习了微型小说《桥》,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富有节奏感的短句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党支部书记的伟岸形象。今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另外一篇小说《在柏林》,来看一看这篇微型小说,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表达主题的。一、兴趣导入 2有人说,小说创作越短,越艰难,这话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假如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深刻的主题,这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也可见作者的功力。采纳图片导入的方式,与学生进行谈话,顺势导入课题,调动学生参加课堂的积极性。板书课题《在柏林》。二、整体感知1.简介课题【沟通点拨】作者将上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无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2 -读通文章【沟通点拨】(1)初读感受。你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吗?那谁同意来读读课文。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屏幕出示课文,师范读)师范读,练读。三、认知贯穿1.学习句子,理解小说【沟通点拨】(1)请二位同学朗读小说的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圈画有关人物的关键词,包括外貌、动作、语言。老 妇 人 : 体 弱 多 病 ; 独 自 沉 思 ; 神 志 不 清 ; 重 复数“一、二、三”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问:这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为什么要重复数【沟通点拨】(1)问题链,连续发问:提问 1:老兵是在什么情况下开说这段话的?提问 2:在老妇人第一次数“一、二、三......”的时候,小姑娘是怎样的反应?提问 3:老头有怎样的反应?提问 4:为什么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提问 5:当老头狠狠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后,结果是什么?提问 6:当老兵说完那番话,结果又是什么?提问 7: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提问 8:如何理解小说最后一句话?当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在柏林》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