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如何提高读题能力让同学动口朗诵 读题是培育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同学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索作准备。我在教学中依据同学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同桌读,齐读,听老师读,挑同学领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同学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我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同学讲解读题方法,我常常对同学说:"你们要用手点着字,一步步慢点读,碰到不熟悉的字,听老师读,或问家长,并且注上拼音。' 当我们老师出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让同学把不熟悉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同学认读,把同学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可以挑掌握知识多些的同学讲解。我常常会发现,很多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常见过的问题。 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这点变化,以至于把题做错了。为了培育同学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求同学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一个人读,其他同学挑毛病,帮助他养成好的读题或听题习惯。低年级的同学,尤其是一年级的同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同学轻读后再默看题,具体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升读题能力。如在"小丽今年 7 岁,比小军大 2 岁,小军今年多少岁?'中,"比小军大 2 岁',到底指的是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只有同学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同学能把认真读题、认真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同学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同学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让同学动眼观察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悟,还必须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一年级的数学试题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同学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升同学审题的能力,老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同学学会观察,培育同学的观察能力,进而提升同学的审题能力。 观察要有针对性。我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熟悉钟表'一课中,我出示了闹钟的声音,问同学:"小朋友,你听到了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