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纳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雄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雄伟的政治理想一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理想.(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歌为何选取“杨花” “子规”来写.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伤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怀、思念和同情。3、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4、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怀之情。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