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进展史复习提纲(8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城市进展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 城与廓城与廓均为防备性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一般来说,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2.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备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市概念的意义在于: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意味着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意味着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进展到一定经济阶段后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3. 考工记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主要内容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4. 苏联模式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急需建立城市规划体系。为此引入了“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即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三段式: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5. 合肥模式1958 年同济大学及德国雷台尔教授到合肥,针对合肥提出一个呈扇形结构的总体布局方案,明确将绿地从3 个方面楔入城市,联结原护城河形成的绿环,后来被称为“合肥模式”。该方案强调环境、生态、交通与功能,与当时全国盛行的苏联模式的环形放射路、轴线对称等思路完全不同 。6. “一道三涂”及“一门三道”汉长安干道采纳“一道三涂”形制:干道宽45 米左右,每条干道分为三条平行道,用宽约0.9 米的排水沟分格。中间“驰道”宽约20 米,两侧道宽12 米。与干道相对之门采纳“一门三道”形制。7. 梁陈方案1950 年梁思成和陈占祥针对建国后北京的进展提出的规划设想,史称“梁陈方案”。 方案认为北京城人口密度大,可进展空间不足,且北京为古都,文物建筑及它们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个环境是城市的特点,必须加以保护。因此建议疏散旧城压力,行政中心西移,在西面建立新城,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概述、论述1.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附图说明)一、西周、《周礼·考工记》二、主要内容:1. 营国制度《周礼·考工记》中曾...